老司机开着车、唱着歌,想着马上要吃的火锅,在志玲姐姐软绵绵的导航声音中,就到了目的地,似乎对所经过的环境与街道信息全然不知。
01 不同的寻路方式对道路的需求
一般来说,人寻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导航系统与导向系统。导航是一个技术门类的总称,利用科学的定位方式并对精确的航程计划,引导车辆安全、准确的到达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的功能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移动,人们只想快速的穿过这块空间,而不想注意空间,开头说的例子显然属于此类,司机甚至可以不用知道自己所经过的道路名称,而导航软件似乎也认为它是多余的。
而导向系统则不然,它本质上是以人对空间的认知方式为基础的,更加重视人自己身体的空间体验和身体所在空间的关系,是一种帮助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选择道路、制定行动计划、了解环境信息,并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方式。我们常说的旅游景区导向系统即属于此类,它要求使用者必须掌握包括道路、节点在内的环境信息。
02 道路在空间认知中的地位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首次提出了“导向”这个术语,并总结了描述空间的五大要素:道路、节点、区域、地标和边界,这五大要素也成了日后空间研究的主要术语,并为导向系统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
道路作为空间意象的主导元素,是构成空间骨骼与脉络的基础,在空间的描述与认知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完全陌生的景区,人们首先通过景区的地形、大的区域划分、大致的特征以及大的方向关系来获取空间意象与空间感知。而稍微有了解后,他们主要关注景区的路网结构、一些特殊道路极其相互关系,景区游客大部分属于此类群体,因为在开始游览前通过游客中心的宣传折页、影视播放大屏等方式进行了初步了解。当然,对于最熟悉景区的工作者和本地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依赖小的标志物,而不是区域和道路。
图2.上海城市意向图(道路作为主导要素,是构成空间骨骼与脉络的基础)
03 道路在信息传达中的作用
导向系统的信息传达策略是基于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行为习惯和空间的特征要素而设定的信息组织架构,上文我们简要概述了空间描述的5个特征要素,而人的空间认知行为习惯其实是人在找路过程中能够用来进行环境信息识别的方法的总和。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常用的导向标识系统的信息传达策略分为以下3种:
① 目标定向指引策略
② 路径指引策略
③ 节点定位策略
实际应用中三种策略交互交叉,互为补充,以景区全景图、区域导览图、导向指引牌、线路图等形式共同组成景区导向标识系统。
图3.阿德莱德市公园的复合导向标识系统
就标识的信息密度而言,目标定向引导策略最为常见,节点定位策略次之,路径指引策略则应用最低。诚然路径引导策略受限于空间环境限制,一般应用于文化空间、商业场所与综合性场所等的室内空间,也常见于小规模的室外广场,但道路作为路径引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认知的主导元素,其信息表现形式在定向指引、节点定位引导策略中非常重要,亦是设计师在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
景区常常会发出抱怨,明明刚设计施工完成的标识系统,却感觉仍然不够用,而一味的增加导引标识又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成本,并给空间环境造成负面压力。
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中忽视了基础的空间信息架构(空间命名系统、编码系统、视觉、听觉、触觉等)和信息架构的表现形式(景观、地标等),没有充分整合和组织起环境信息,如起点和终点间路名/游步道名称、区域名称等空间命名系统,新铭秩标识以下仅就道路的信息架构极其表现形式做简要分析。
图4.惠灵顿的马卡拉峰公园通过颜色对各道路进行信息编码,并设置起始点位置标志
04 三种常见引导策略下的游步道信息表现
(1)目标定向引导策略一般情况下,游步道是交通性质的可供游客通行的道路,但有时游步道本身也是核心吸引物,这时道路需要一个准确、可靠、高辨识度的路名(如安徽齐云山景区的“霞客古道”)作为导向标识牌的导引目标,由于道路本身是线性的,常常与其它多条道路相连,因此我们还需要将目标地附近的详细信息进行索引关联,如“霞客古道(上山起点)”或“霞客古道(秀水亭)”。
当游步道主要功能为交通性通道时,很多景区会忽略其路名的设置,新铭秩标识建议今后可结合导向指引牌增加其道路名称的位置信息,由于信息的属性和功能不同(服务信息与基础设施信息;位置信息与导向信息),在同一个版面或载体出现时需通过色彩等表现形式同导向信息进行合理区分,这也是国标《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9部分:旅游景区》(GB/T15566.9)的原则与要求。
图5. 悉尼前BP Site Park公园游步道上的信息标示
事实上绝大部分景区内的游步道都是没有名字的。具体表现为:
① 游步道路本身就没有名字;
② 游步道有名字但没有体现在导向标识系统要素里;
对于第一种情况是由来已久,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料,2018北京在无名路的专项整治中共统计出近2000余条无名路,城市尚且如此,景区内情况更是严重。有名字的游步道大量存在界限模糊、范围不明确、路名重合和命名不规范现象,最后在全景图、导览图、路名标识牌等导向要素上有所体现的更是罕见。
(2)路径引导策略
路径引导策略是一种基于路径规划为基础引导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路线跟踪的认知习惯,简单的如酒店的应急疏散标识,宜家商场的展间导向标识,在一些活动路径秩序简单明确的场合也会采用。
图6.墨尔本维多利亚港临时开放公园的路径引导标识
景区的游览线路/游线也是路径引导策略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在导游公示处或全景图上展示,然而实际上很多景区并没有游线,或游线没有进行对外公示,或公示的表现形式存在问题。游线是使人们自然地将对景观空间的把握转化为游览的时间历程,也是景区游客组织与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游线必须明示相关信息:游线名称、长度、形态、行进方向、游览时间、游览方式以及游线上的主要景观节点等信息。建议游线结合全景图、导游接待处、便携式导览资料等方式综合对游客展示。
图7.Poklonnaya Gora胜利公园游线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路网复杂且以步行游览方式为主时,会大大降低游线上各景观节点的紧密性,这不利于游客自主游览,增设路名信息标识一定程度上缓解游客的困惑,但仍然要靠讲解员/导游员的带领。
(3)节点定位引导策略
路径引导策略是一种基于空间行动的路线计划,由于计划本身是先验的,游客往往会事先设定一个游览的目的地、决定转向的位置、明确道路长度、行进方向、路径上的地标以及大尺度的空间参照结构等等,但其不是通过路径引导策略中的游线的方式加以呈现的,而是通过设置在关键节点的全景图、导览图等定位标识进行寻找目的地的位置和路径。
景区全景图与导览图的主要问题有:如游步道路网层级没有明确的表现出来,如游步道线条粗细一致,没有区别;游步道被被绿化遮挡,线条颜色或线粗识别性差,妨碍游客对景区的空间特征产生正确的意象等。
图8.Poklonnaya Gora胜利公园的全景图,明示了游线、道路名称和路网层级
此外,由于景区游步道数量众多、迂回交错、形态多样,如放射线性、圆弧等,根据英国学者布莱恩·劳森 (Bryan Lawson) 研究显示人在上述情况中极易迷路。试想一下,当你在一个复杂的游步道路网中,在没有路名或标志物进行参考和确认的情况下,若想依照行动前的路线计划行进而不出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并不是所有游客都具有良好的方向感。
单纯依赖导引牌做定向指引必然不堪重负,具备清晰、显著意象与特征的景观节点或道路是游客实践路线计划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就其信息表现而言,重要的仍然是游步道的名称,即通过道路名称对全景图/导览图中的道路与实际环境中道路进行信息的索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