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标识,与城市总有一种心心相惜的默契……
想回到没有标识的世界吗?道路若没有标识,这究竟是条什么路,通往哪里?地点没有标识,这是否就是我要前去的目的地?或许,生活在城市的你,从未考虑过这类问题,但是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世界,那样的生活还真是会随时随地带来一堆麻烦。
不管你是否仔细观察过,无处不在的标识系统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不仅在各个角落导引着路人的方向,而且与城市风格是一脉相承。说它涵盖了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传统民俗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多少会有些夸张,因为并非每个城市的标识系统都是那么的完美。
小编有时候会细心观察这些标牌,不想说这个与啥啥信息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美学的结合,我只想说好的标牌的确能够提升城市的气质与品位,让路人们惊叹一个标识也能设计得如此到位,这个城市的领导者看来素养不错。当然,这样的赞叹也适合于一个开发的楼盘,一个商场,或一个建筑项目。
若往大了说,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一座城市的建筑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也同样可以通过包括指示系统在内的城市公共设计的优劣来判断这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品位。指示系统因其独特的功能,往往是城市外来者首先会关注到的。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有这么严肃的评价后果,但是既然能做得完美一点,就尽量臻于完美吧,欧美国家,标识系统亦是非常受到重视的。
相比我国,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城市指示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迄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对于指示系统的认知水平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城市,标识系统已经升级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同步展开,各个公共或商业场所的指示系统也早在建筑和环境设计阶段就开始统一布局、统一设计。
标识系统从一开始就与城市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回避了环境对于指示系统的限制,使指示系统的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指示系统的设计风格也与城市风格、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立体、统一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基于此,若对待标识的态度还停留在“需要什么就加什么”阶段的各类项目,是否该深刻思索一下,标识的提前介入性呢?而不是等到建筑和装修完成后才开始进行,各种提示标牌随意、零散的安置。
城市或者场所,既然已经投入了那么大的手笔倾力打造,为什么就不能再标识上继续挥斥方遒,成就经典呢?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指示系统工程在进行招标时往往缺少规划与设计阶段的预算,这就导致指示系统的建设往往由工程公司主导,而设计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样必然难以产生优秀的指示系统设计作品。归根结底,是观念的差距。
那么,关键的时刻到了,标识行业的画风亟待改变!这也正是标识为何是目前市场上充满前景的兴盛行业的理由之一。新旧观念更替的时刻,必然带来行业的一次全新飞跃!